实习系统

基于实训管理平台的保定高校教学实践探索
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,保定高校立足区域经济特色与教育需求,以实训管理平台为抓手,积极推进教学实践改革,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。

保定

一、扎根地域需求,深化产教融合

保定作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,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。高校依托实训管理平台,整合本地企业真实项目案例,将课堂延伸到生产线与服务业场景中。例如,机械工程专业通过平台模拟本地龙头企业的生产线流程,学生可远程参与设备调试与工艺优化,实现“学用零距离”。这种“在地化”实践模式,既解决了企业技术痛点,又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。

二、重构教学流程,打破时空壁垒

传统实训受限于场地与设备,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、远程协作等功能,让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内即可参与城市更新项目设计,文旅专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还原保定古建筑修复场景。教师可实时追踪学生操作数据,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,形成“教-学-练-评”闭环。这种灵活性尤其适合保定高校服务周边县域经济的特点,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。

校企合作

三、构建生态闭环,服务区域发展

平台不仅连接校企资源,更形成“高校输出技术-企业反馈需求-政府政策支持”的良性循环。如某高校通过平台数据分析,为保定新能源车企定制储能技术培训课程,企业技术骨干兼任平台导师,政府则提供专项补贴。这种协同机制,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京津冀产业升级需求。

四、文化浸润实践,厚植育人底蕴

实训过程中,保定红色文化、工匠精神等元素被融入平台案例库。学生在完成工业设计项目时,需结合直隶总督署建筑美学;参与农业电商实训需挖掘本土农产品文化内涵。这种“技术+文化”的双重赋能,让实践教学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新载体。

实习流程

当前,保定高校通过实训管理平台,正走出一条“立足本地、服务产业、文化赋能”的特色实践之路。未来,随着平台功能的持续优化,这种创新模式或将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更多实践样本。

合肥自友科技